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新视角·新思考·多维度
——《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评述

山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周红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开发,扬州大学潘洪建教授的力作《致知与致思:课程改革的知识论透视》(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3月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思考。

作者在充分吸收英国课程学者赫斯特的知识形式理论以及德国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理论等成果的基础上,独辟蹊径,推陈出新,从课程论的历史演进、理论追求和实践使命出发来确定“知识”概念的分析框架,将人类知识分解为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形式和知识的意义三个维度,进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知识论透视,提出了课程开发的相关策略。

在知识的三个维度中,知识的实质指知识内容及其属性、特点,它关涉到知识对象、知识范围、知识内容、知识本质与知识特征。知识的形式指知识的思维方式、表述形式、知验标准。知识的意义指知识对学生主体发展的价值、影响,知识意义包括知识的旨趣与知识功能,知识旨趣指知识创造者的主观追求、理性情怀,知识功能指知识对个体于社会发展的客观作用。

作者指出,知识问题是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必须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课程改革种种做法背后所隐含着一定的知识假设。知识理论制约着课程的开发模式,影响课程改革的价值抉择与实践取向。基于独特的知识“致知”,开展深入的课程“致思”,作者从知识的三个维度出发,对课程改革进行一系列的知识论透视与分析。全书共分六章:课程流派的知识论基础、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审视、科学知识与课程改革、人文社会知识与课程改革、地方知识与课程改革、个人知识与课程改革,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地阐释了知识“致知”与课程“致思”之间的丰富蕴涵,提出了优化课程开发的建议。

该书“知识”概念的框架十分独特,从知识的实质、形式和意义三个维度出发分析不同知识的特点,阐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知识与课程开发之间的内在关系。将课程改革的历史考察与现实观照结合,既有理论的分析,探讨课程流派与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又有实践的观照,提出基于不同知识类型与层次的课程改革对策。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在评阅意见中写到:该研究“视域新颖,观点独具,对课程论的基础理论建设贡献、开发理论的深化发展都是值得称道的。在时下之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理论与实践争鸣问题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是一项开创性研究。”“全文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以高层理论之建构诠释基层实践之困惑,颇多精微”。该书在加强理论阐释的同时,注重学科案例剖析,学术性、可读性强。它对于丰富课程理论,推进课程改革,颇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查看图书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